第(3/3)页 可以说李素如今的地位,哪怕遇到未知事件踩个坑,稍稍拿出一丁点封地退一步,那力度也绝对比历史上诸葛亮从街亭败退要轻。诸葛亮街亭回来后自贬,不也是第二年就完全恢复原职了。 李素就按照这么办了,不过十天,他的奏表也从会稽快马送到了雒阳。 …… 身在雒阳的刘备,最初听说青、兖地区有三个郡,因为强行核查土地户口、组织移民,最后居然引发叛乱了,也是非常震惊的。 毫不意外,哪怕李素在刘备那儿的受信任程度从未动摇,但总有幸进之人想投机,揣摩着能不能帮陛下分忧来快速升迁,所以照例弹劾了李素的问题。 认为他过于操切,才激起了这一切。 对于这种说法,刘备当然嗤之以鼻,搭理都没搭理。不过毕竟是发生了叛乱,百官有反省上奏的,也不好处罚,刘备就仅仅是把表章扣下没有回复。 但随后几天,甚嚣尘上的后续发展也不少,而且关键是这事儿李素确实做得有点瓜田李下—— 有些人开始传言,丞相往扬州移民开发南方,不仅有为国之心,还有趁机充实自己的封地会稽郡的企图,是贪图长远的食邑租税。 这个就比较难处理了,刘备只好继续和稀泥。 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,李素的请求减封以撇清嫌疑的奏表到了,刘备看完之后,没有传示太多人,只是把三公喊到宫里私下询问了一下。 尚书令荀攸看完之后,已经看出李素反客为主的意图了,他也不想得罪李素,也不想被刘备视为李素一党,就选择了一个比较中立的说法。 荀攸解释道:“丞相所虑,用心良苦,主政者主持移民,自己确实不该从中受益。青兖移民,凡是移到会稽郡各县的,确实不该直接成为丞相封户。 而应安置在如今尚未被封给丞相的那些县里,或者是拆分设置不属于丞相封地的新县。如此,则丞相之名得以保全,也可以警戒后世执政者施策时的动机。 不过,臣以为泰山贼寇如此猖狂,似有以史为鉴、试探朝廷底线的企图。当初建武十五年,光武帝度田遇叛,最终大事化小不了了之……” 荀攸把这番话说出来后,刘备立刻就反应过来了,那些叛匪这是在触碰他的逆鳞、试图看看朝廷的忍耐极限在哪儿啊! 这要是让他们试出来了,那还得了?以后大汉不就一直被世家豪强挤兑了!这是世人在觉得刘备仁慈,所以得寸进尺呢! 趁着现在天下刚刚太平,刀把子还在手上,而且整个天下基本上都是武力打下来的,当然要动刀子把问题根除了。 唉,看来青、兖二州最后的和平统一,也是有后遗症的嘛!就因为和平接收的,曹操没洗过那两州,刘备也没洗,这不就留下问题了么! 其实,原本历史上,光武帝刘秀统一后面对的窘境,相当一部分也是这样的,那就是那些劝降下来的地方,乃至自己的老巢根据地,裙带关系盘根错节,谁都不敢得罪。 而后世晋的问题,也是一样,季汉和东吴直接投降的那部分地区,晋基本上得承认其原本土地上的既得利益。这种控制力度,跟实打实一座城一座城打下来,是完全不能比的。 没干完的事情还得干,想着省事儿,最后却没省。 刘备虽然内政能力不算强,但他好歹也是年轻的时候混社会收安保费的,这点暴脾气还是有的。 一个收钱保护乡里的家伙,如果发现有人在试探“我拖欠对方几个月安保费,才是对方忍耐的极限”,那怎么能忍?这绝对不能让人试出来,哪怕是为了立威,都得下狠手。 刘备就宣布了对这次叛乱者中所有家族的核心族人,一律不赦免,最多只赦免叛军中那些被家主指挥、逼着上阵的佃农、庶民。 旨意立刻到了周泰那儿,让他不用留手。 叛乱最终在半个月后就被平定了。 当地那些泰山贼、青州兵出身的豪强家族,还有等朝廷认错诏安的呢。毕竟十七年前刘备自己就诏安过一批青州兵,后来曹操也诏安过,他们已经习惯了。 谁知,这次因为天下已经太平了,对于试探底线的必须立威,那些家伙就一脚踢到了铁板上。 刘备也是敢杀人的,最后围着不许任何叛变组织者投降,只接受下面的士兵杀了长官、族长来投降。叛乱结束时,直接杀了七八千人,收编了几万被胁从的农民。 泰山三郡的大姓豪强,几乎被杀绝了,县城门口都立了一堆木桩子,插上砍下来的人头。被叛军波及的几十个县,每个县都插了几百个人头。 最后彻查下来,还发现那群泰山贼青州兵残部里面,还真有几个曾经曹操阵营的无良文官谋士,或者是某些被刘备处决的曹营文官的子弟,混迹在那些人里面搞事情, 那些读史文人教叛军解读历史,向他们讲述“当年光武帝重新一统大汉后的第三年,度田检地工作就因为一起叛乱而放弃了,从此大汉世家豪强过了一百多年好日子。你们只要闹,肯定也能跟当年一样,至少青徐幽冀四州并起,闹大了朝廷就不敢再度田移民了”。 这些人里面,有被刘备弄死的程昱的儿子程武、曹操的老乡丁斐,还有一些三教九流的家伙。那就统统杀其三族。 —— ps:新书可能会延迟,这本书可能会再写一段。主要是准备得有点慢,现在开新书的话,可能会过年前刚要期末考试的时候上架,那个时候大家都忙没人看书,不是好时机,只能再拖拖了…… 具体今天一会儿写个感言,说明一下情况,包括新书规划、前阵子的试错曲折,字比较多,就不在收费章节说了。 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