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“我分析,他们自己装备的这个版本,是以降低了一定机动性为代价,提高了航程和载弹量,总体发展方向更加接近于一种多用途战机。” “当然,在超视距空战当中,比较大的载弹量意味着可以打出更多轮次的空空导弹,本身也是一种优势。” 蒂普尼斯有些不耐烦地点点头: “博士,你说的这些我当然知道。” “我想说的是,他们目前在滇省部署这种新式飞机,会不会完全压制住我们即将服役的LCA?” 按照计划,LCA将在2006年左右服役,以印度标准而言,说是“即将”倒也问题不大。 面对这个有些没道理的问题,那拉亚眼中满是疑惑。 他并非军人,因此不知道空军方面对华夏人突袭东北七邦的担忧。 不过,在思考半晌之后,他还是回答道: “虽然LCA在技术上大致和歼10相当,但华夏人的歼10,原本就是一架体量接近F16的中型战斗机,现在又经过改进,起飞重量恐怕已经是阵风甚至台风的水平……而我们的LCA空重只有五吨半,正常载油挂弹之后,起飞重量也不到9吨……” “如果只是空战,那我相信这两个型号应该旗鼓相当,尤其是LCA的敏捷性会远远超过对手,在视距内可能占优,但要说综合性能,那我们的飞机受限于体量,恐怕没有足够的多用途潜力……” 应该说,这一段评价,还是比较客观的。 那拉亚并不知道涡扇10的具体情况,只能当做是和F110或者AL31F差不多的型号。 而一台这样的发动机,推动一架空重毕竟在9吨以上,甚至很有可能达到10吨的飞机,显然并不太够。 至于超视距空战和多用途能力,除非技术水平相差很多,否则那是小飞机的先天劣势。 然而,这段话听在蒂普尼斯耳朵里,可就有些不是味道了。 “那拉亚博士。” 上将走到TD2验证机前面,伸手在机翼前缘轻轻拍了拍: “我想,我们空军也需要技术更加先进,战斗力更强的LCA改进型号。” 听到这话,那拉亚自然是高兴的,赶紧也凑上前两步: “我们确实有一项针对LCA进行改进的计划,目前命名为LCA MK1A。” “大体上,就是把目前的F404发动机更换为推力更大的F414,然后提高内油量并更换新型机载设备,包括相控阵雷达和主动中距弹,顺便还能获得一些对地攻击能力。” 实际上,那拉亚本人还是比较理智的。 这个改进型虽然真的存在,但目前只能算是个想法。 按照他的计划,应该是在LCA MK1装备部队之后,再着手进行升级。 现在跟蒂普尼斯说起来,也不过是为了在这位空军参谋长面前露个脸,让对方有个印象而已。 说穿了就是画饼。 然而,让博士万万没想到的是。 这一画,彻底把自己画进了一个坑里—— 蒂普尼斯竟然直接顺坡下驴: “博士,能否在目前这几架验证机的基础上,直接开始您刚刚说的升级计划?” 直到此时,那拉亚才终于感觉到了几分不妙: “很难。” 他赶紧往回找补: “眼下MK1的原型机都还没总装完成,如果现在就急着改进,那基础不稳,很容易出现其它的连带问题。” “我建议,还是等到基础型号的LCA交付之后,再考虑下一步升级的问题。” 博士的话让蒂普尼斯陷入了沉默: “嗯……” “实际上,空军正计划将基础型LCA的采购量从原计划的76架缩减到24架或者18架。” 听到这句话,那拉亚差点一口气没喘上来: “怎么……” “你知道,按照计划,LCA直到2006年附近才会加入空军,到那个时候,基础型的性能应该已经落后,我们不可能大量购买一种战斗力不如主要对手的型号。” 蒂普尼斯耸耸肩回答道: “不过,博士您也不要太担心,减少掉的那些数量并不是被直接取消订单,而是会转而采购你刚刚所说的升级型号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