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8课 承认糟糕的现实,并不有损自己的品格-《世界上最神奇的24堂课大全集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总编收到小女孩的来信,看了以后心里十分难过。可是他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这一个问题。就在第二天,一位朋友邀请他参加了一场婚礼。就在这场婚礼上,总编找到了问题的答案。

    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:牧师主持订婚仪式,新娘和新郎开始互赠戒指,或许是他们太激动了,两人都阴差阳错地把戒指戴在了对方的右手上。旁边的牧师看见了,幽默地插了一句:“右手已经够完美了,我想你们还是用它来装扮左手吧!”

    牧师的话让总编觉得眼前一亮,他想:“右手本来已经非常完美了,没有必要再用饰物装点右手了。同样,那些有美德的人,之所以常常被大家忽略,不就是因为他们已经非常完美了吗?”总编终于找到了小女孩要的答案:上帝让右手成为右手,就是对右手的最高奖赏;同样,上帝让好孩子成为好孩子,也就是对好孩子的最高奖赏。

    总编发现这一真理后,兴奋不已,当天晚上立即给小女孩回了一封信。他在信中安慰小女孩说:“你不要烦恼,不要忧愁,上帝让你成为一个好孩子,就是对你的最高奖赏!”

    如果你抱着“我帮你一寸,你要还我一尺”的心态,若最后你帮助过的人达不到你的要求,你可能会心理不平衡。最好的办法就是在我们做了一件好事之后,不要寻求什么名声或者回报,而是应该要继续做另一件好事。

    做了一件好事之后,不吹嘘自己的高尚,不企求他人的赞美,只是默默地沿着自己的生活轨道继续前进,尽其所能地接着做另一件好事,这样的做法才符合人的本性。

    对于一个认真履行自己职责的人来说,无论是冻馁还是饱暖,嗜睡还是振作,被人指责还是被人赞扬,垂死还是做别的什么事情,都毫无差别。在他们眼里,这些只是一个人从生到死必定要经历的活动。

    世上有许多事情是我们无法控制的,但我们至少可以控制自己的行为。不管别人怎么样,不考虑付出与回报的正负比,我们只要做好手头的事情就够了。如果在做事之前,就先想要得到,这是斤斤计较的做法,是一种贪婪、自私的哲学,只会对参与者产生伤害。

    一位老人和他的小孙子住在肯塔基西部的农场。每天早上,老人都坐在厨房的桌边读《圣经》。一天,他的孙子问道:“爷爷,我试着像你一样读《圣经》,但是我不懂得《圣经》里面的意思。我好不容易理解了一点儿,可是我一合上书便又立刻忘记了。这样读《圣经》能有什么收获呢?”老人安静地将一些煤投入火炉。然后说道:“用这个装煤的篮子去河里打一篮子水回来。”

    孩子照做了,可是篮子里的水在他回来之前就已经漏完了。孩子一脸不解地望着爷爷。老人看看他手里的空篮子,微笑着说:“你应该跑快一点儿。”说完让孩子再试一次。

    这一次,孩子加快了速度。但是篮子里的水依然在他回来之前就漏光了。他对爷爷说道:“用篮子打水是不可能的。”说完,他去房间里拿了一个水桶。老人说:“我不是需要一桶水,而是需要一篮子水。你能行的,你只是没有尽全力。”接着,他来到屋外,看着孩子再试一次。

    现在,孩子已经知道用篮子盛水是行不通的。尽管他跑得飞快,但是,当他跑到老人面前的时候,篮子里的水还是漏光了。孩子喘着气说:“爷爷,你看,这根本没用。”

    “你真的认为这一点儿用处都没有吗?”老人笑着说,“你看看这篮子。”孩子看了看篮子,发现它与先前相比的确有了变化。篮子十分干净,已经没有煤灰沾在篮子上面了。“孩子,这和你读《圣经》一样,你可能什么也没记住,但是,在你读《圣经》的时候,它依然在影响着你,净化着你的心灵。”

    行善的最大作用,也就在于净化了自己的心灵,除此之外,一切别人荣誉和金钱上的回报都是一种贪婪。

    有一个人,当他为另一个人做了一件好事,就准备把它作为一种施惠记到他的账上。还有一个人不准备这样做,但还是在心里把这个人看做是他的受惠者,而且他记着他做了的事情。第三个人在某种程度上甚至不知道他所做的,他就像一株生产葡萄的葡萄藤一样,在它一旦结出它应有的果实以后就不寻求更多的东西。

    当我们成为第三个人,我们就找到了灵魂最安适的归宿。

    126.追求口头上的美德,只会让美德远离我们

    但丁说:“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,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。”而在我们的成长中,父母老师又教导我们:人应该行善,但并不是为了谋求好“美德”的名声或者迎合别人,而是发自内心的意愿,这种愿意也是自己做人的本分。

    在我们成长的路上,无论安逸舒畅还是艰难险阻,都要自始至终保持自己的德行。向前合乎神意,退后合乎人道。这样上帝才能保佑他,他才能受到世人的尊敬,名声自然显扬,光荣利禄自然来到。一切都是一种顺乎其道的安排。

    真与假是无法掩饰的,褒扬及贬斥不能任意扭曲。而总有一些人,却内藏心机,被世俗纠缠;也许你会觉得他们忠厚而老实,其实他们心怀诡诈。听到人家对他的赞美,就十分惊喜而且更加自我矫饰;一旦被人怨责了,就立即丧失行善的心。一旦失去好名声或地位时,就往往多有所怨恨而陷害好人。这个世界上,永远有雪亮的眼睛,上帝会在冥冥之中安排好一切,损人然后利己,这不过是给自己掘了一个陷阱。

    人地位高低,不是固定不变的,都是自己招致的。只要舍弃一切的虚饰和做作,遵循真正的行善之道,不再主观专断,多观察别人的长处,就可以通达,没有什么会被蒙蔽;多些真心真意为他人设想,远离刻意和虚伪,该得到的自然会让你得到。

    黄昏时刻,有一个人在森林中迷了路。天色渐暗,黑幕即将笼罩。只要一步走错,就有掉入深坑、陷入泥沼或者落入野兽口中的危险。突然间,眼前出现一个流浪汉,他不禁欢喜,上前探路。这个陌生的流浪汉很友善地答应帮助他。走呀走,他发现这个陌生人和他一样的迷茫。于是他失望地离开了这个迷途的陌生伙伴。

    不久,他碰上了第二个陌生人,这人肯定地说自己拥有能够逃出森林的精确地图,他就跟随这个人走,终于发现这是一个自欺欺人的人,他的地图只不过是他自我欺骗情绪的产物而已。于是他陷入绝望之中,漫无目的地走着,一路的惊慌和失误,使他由彷徨、失落而变得恐惧。无意间,他把手插入口袋,找到了一张正确的地图。

    他若有所悟地笑了:原来它始终在这里,在自己身上寻找就行了。从前他忙着询问别人,反而忽略了最重要的事——在自己身上寻找。

    你只需要做自己该做的,自然而轻松地把手伸进自己的口袋,就可以找到你需要的那张地图,而不是在别人身上。同样,要得到美德,只要做一切该做的,自然而然就能得到,它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远、那么高不可攀,它就在离你最近的地方,只是需要你用心去采撷。

    不管是语善、视善还是行善,都是在讲做人做事要摒弃私欲、内心明澈,拥有一颗平常心,多为他人着想,善为他人作“嫁衣”,为什么我们要一门心思地去找那颗“钻石”、那张“地图”,其实这些东西都是自然而然的产物,它隐藏在我们身上的某个地方,时候到了,它自然会出现,你要做的就是为更好地开发你的“钻石”,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付出辛劳。扪心自问,无愧于人,无愧于己,无愧于心,虽然时有劳累在身的感觉,但是内心会时时有一种温暖在生成。只要你不懈地挖掘自己的钻石宝藏,你就能够做好你想做的一切,你才能够成为自己生活的主宰。遵循本性,不可以雕琢,不仅仅是一种境界、一种智慧,该得到的也能得到。

    127.懂得感恩的人拒绝抱怨

    我们曾经在感恩节的晚餐桌前表达过无数的感谢,但是你是否感谢过上帝没有使你成为一只火鸡?

    感恩节前,波士顿一家幼儿园的老师在课堂上给孩子们提了一个问题。

    “感恩节快到了,孩子们,你们可不可以告诉我,你们将要感谢什么呢?”老师让孩子们思考了一会儿,然后开始点名。

    “琳达,你要感谢什么?”

    “我的妈妈天天很早起来给我做早饭,我想,我在感恩节那天一定要感谢她。”

    “嗯,不错。彼得,你呢?”

    “我的爸爸今年教会了我打棒球,所以我特别想感谢他。”

    “嗯,能打棒球了,很好!玛丽。”

    “无论是上学还是放学,学校的守门人总是微笑地看着我们来来往往。虽然她自己很孤单,没有多少人关心她,但她却把关怀的微笑送给我们每一个孩子。我要在感恩节那天给她送一束花。”

    “很好!杰克,轮到你了。”老师微笑地看着前排的小男孩。

    “我们每年感恩节都要吃火鸡,大大的火鸡,肥肥的火鸡,大家见着都非常爱吃。我们只是大口大口地吃火鸡,却从不想一想火鸡是多么的可怜。感恩节那天,会有多少只火鸡被杀掉呀……”

    “能不能简短一些?我觉得你跑题了,杰克。”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