番外第18章 反杀蛮王尉仇台-《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大意了!一开始就不该听那坑妹夫大舅子的说辞!搞什么“趁敌半渡而击”的野战!就该坚决守城的!

    尉仇台眼看赵云就要杀到自己面前,左右亲卫全部在阻挡之下纷纷被成批屠戮,不得不开始退却。

    其实,尉仇台确实是可以退却的,他一开始不甘心退却,也是怕部队觉得主帅溃败,反而导致己方军心瓦解。

    果不其然,尉仇台的大旗开始后退后,仗着轻骑兵的速度优势,赵云还真追不上疯狂逃命的尉仇台。

    但原本被尉仇台交代了要“各自为战、包围袭扰”赵云的扶余、三韩骑兵其余各部,也出现了动摇。他们根本无法坚定执行尉仇台的战前交代。

    无数基层将领心中开始琢磨:主帅的中军大旗退了!旗阵乱了!我军是不是败了!咱这些人还要继续死磕么?看上去射了那么多箭矢,也没射死对面几个人马俱有铁甲的怪物!

    这就是早期东北渔猎民族,和后来蒙古人那种围猎战术最大的区别。

    后来的蒙古人之所以尤其强,骑射技艺还是一方面,关键是蒙古人的指挥系统,可以做到几路大军分进合击时、可以做到真正的“扁平化管理”,互不统属自行指挥、见机行事。

    而扶余人还做不到。

    扶余人有一个王,而这个王是不能死的,王如果败退了,全军士气也会崩。王一开始交代的作战计划,也没人会继续执行。

    这跟蒙古人的“西征的时候速不台和拔都互相不怕对方那一路的主帅死了,反正不管友军主帅死不死,我都打自己的。友军主帅败退了,我的士气也不降”。

    做到没有任何一个会被敌人“攻我之所必救”的点,才能做到任何一个点被机动性更弱的敌人盯住咬死了突击,都能放心大胆不怕丢脸地直接撤,想怎么撤怎么撤,还不影响其他各部的追击和士气。

    所以,尉仇台期望的“我被赵云追着逃,其他没被赵云追的友军可以咬住赵云的后军持续对赵云输出”的场景,就因为扶余人有一个必须救的王,而没法实现。

    有首,就会怕斩首行动。

    没有首,才无首可斩,能跟细菌病毒阿米巴一样黏死敌人。

    尉仇台苦苦争取到的把赵云重重包围的机会,就因为他自己撑不住不得不逃亡,彻底葬送掉了。

    追在赵云后面尾随射箭的扶余骑兵,渐渐因为恐慌己方的王已死、不知中军主阵的情况,变得惶恐怠惰、裹足不前、追着追着就掉头转向、或者往两旁散开,越走越少。

    战场上诡异的一幕就此出现:大部分三韩和扶余部队,并不是被赵云突击而溃散的,而是跟着赵云跑了一阵,不知不觉人数就越跑越少了。

    赵云打了一辈子仗,也是第一次在实战活学活用中,体会到这种奇妙的、前所未想的打法。

    敌人有王,有必须救的目标,对我军居然是一件好事。

    只可惜,铁甲骑兵的耐力终究不足,速度也远比轻骑兵慢。赵云能够追散扶余骑兵,却没能毕其功于一役、直接追斩尉仇台本人。

    毕竟对方脸都不要了,还付出了全军自行逃散的代价,只为换条命,那他好歹也能确保换回这条命。

    “赵将军不能再追了!我军马力已竭啊!”魏延三番五次苦劝,己方战马都开始出现口吐白沫倒下的了。

    赵云不甘心,环视四周,果断做出一个决定——换马。

    刚才的冲杀之中,也不完全是汉军追扶余人逃,也有尉仇台麾下的勇士为了救援自己的王,上来拦截迟滞赵云,都被汉军剿杀了。但战场上遗留下的扶余马匹却到处都是,虽然汉军还没打扫战场,也没刻意收拢,但军前随便逮个几百匹还是有的。

    “愿意跟随本将军追杀扶余王建功立业的,换无甲马!跑得快!尉仇台身边没多少人了,数百人追上去也够斩杀蛮王了!文长,你带领剩余铁甲骑拦截击溃其他三个方向的敌军即可!别让他们超尉仇台靠拢即可!”

    魏延大急:“将军!您已贵为骠骑将军,不可如此轻敌冒进、自陷险地啊。”

    赵云:“这算什么险地,尉仇台身边还能剩多少人!没时间跟你解释,尉仇台好歹也算一国蛮王,配被我亲手击杀,就这么说定了。”
    第(2/3)页